
元宵節起源
元宵節起源自中國,關於元宵節的由來,說法很多。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「太一」的活動,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。正月十五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,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,對於形成過元宵節的風俗有著重要的推動意義。本稱「上元」是農民祈求豐收的日子,也是道教的天官誕。人們在田野持火把驅趕蟲獸,希望減輕蟲害,祈禱獲得好收成。這天是第一個月圓之夜,人們也在這天祭月和賞月,祈求豐收。
在台灣元宵節又稱「元宵暝」,為上元節夜裡的「迎鼓仔燈」活動。在早期,有未婚女性在元宵節夜裡,以偷蔥來討個結婚吉兆的說法。俗語說:「偷挽蔥,嫁好翁;偷挽菜,嫁好婿」(閩南語發音)。即使在日本時代官府改為西曆的一月十五日,但民間仍自行過農曆元宵節,因此當時日本人的臺灣總督府特許在艋舺龍山寺辦燈會,延伸至今龍山寺仍保有鑽燈腳的信俗。很多寺廟也會在元宵節舉行「乞龜」活動,就是由廟方準備由糯米、麵粉、麵線、麻粩等各種食材製成的烏龜擺在廟前,由信徒擲筊,得筊者即可帶回家讓家人「吃平安」!乞得麵龜的人家,隔年元宵須還給廟方一個約原先兩倍大的麵龜,以示有借有還、分享福氣!
元宵祭祀的神明
懸掛在廳堂、神龕樑上的香爐便是三界公爐。 三界公是僅次於天公的天神,在拜拜時,須先拜三界公。
元宵節又稱上元節,除了是全年第一個滿月外與新正的最後一天外,更是民間信仰中三官大帝之天官紫微大帝的誕辰。
民間俗稱「三界公」,即掌管天、地、水三界之神,其地位僅次於玉皇大帝。每年的正月十五,信眾都要到宮廟裡參加祈福禮斗,古代其中又以臺灣漳州府後裔信仰最為虔誠、祭典最為盛大。
三界公是僅次於天公的天神,因此祭拜規格亦相當慎重。人們在正月十四的子時便開始祭拜三界公,備妥包括牲禮、鮮花、素果、綁著紅紙的壽麵、菜碗六碗、供品、酒菜等神饌,經焚香祭拜、祝禱,擲筊、祭酒三巡後便可燒金、撤供。元宵當日亦要祭拜包括神明、地基主與祖先,時間與供品依照奉祀對象而有小異。宮廟中的祭祀尤其盛大,祭品須在上元前一周即備妥,當日再由爐主、教長與道士主祭、祈福。
元宵如何拜天官大帝
準備供品:茶三杯、麵線三束(綁紅紙)、水果5種、齋菜(六碗)等、湯圓。
準備金紙:天金、大壽金、壽金、刈金、土地公金、甲馬
拜拜時間:從正月十四的11點就可以開始祭拜,與天公生相同。
拜拜順序:供桌上擺好供品,點燃蠟燭,點三柱香,恭請天官大帝用餐,並說吉祥話祈求平安,祝賀天官誕辰。等香燒至三分之一時,再捧金紙到金爐化掉,在灑上一杯茶即可。